请输入关键字
医院动态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思想茹古涵今、汇通中外,以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文明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认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光辉旗帜。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谋划部署文化强国建设,深刻阐明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必须把握好的重要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篇章,为在新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这篇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一、锚定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大道如砥,笃行致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赋予其新的定位和新的内涵,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积淀着中华文化薪火赓续、固本开新的不懈追求,寄托着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的精神风骨。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道路自信,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进步。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在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学好用好权威辅助读物,推出更多具有解释力、说服力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成果,引领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广泛开展更接地气、更有生气的理论宣传宣讲,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巩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二、强化政治保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作出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工作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特别是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一重大创新观点,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面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一位要求是旗帜鲜明讲政治。要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责任,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落实到位。建强守好新闻媒体、网络平台、讲座论坛、党校学校等意识形态阵地,使其成为传递党和人民声音、传播主流思想文化的基本依托,着力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批驳抵制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筑牢文化安全防线。聚焦互联网主阵地主战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高管网治网能力,增强信息化条件下工作主动权。2024年5月23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的文化使命”,由中央宣传部主办。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和有关智库专家学者等参加论坛。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三、坚持“两个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文化素有“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传统,只有走向历史的深处,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始终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阐明了“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文明瑰宝,让千年文脉在当代中国生机勃发、气象更新,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之举。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传承下去。  四、注重以立为本,持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们的主流思想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所倡导的理念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所昭示的前进方向契合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有效润泽人心、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滋养社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随着经济科技持续发展和社会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更加需要坚持以立为本,进一步发挥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大力弘扬主流价值,着眼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塑造向上向善的时代风尚。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精准有效开展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强化经济宣传和预期引导,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做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篇大文章,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使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加强主流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国家文化元气。  五、站稳根本立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和鲜明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精神世界更加充盈。2024年5月23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本届文博会设8个展馆,共有超600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图为当日,观众步入第二十届文博会展馆。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是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艺创作引导,推动文化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真正传达人民心声、反映人民关切,以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涵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目中有人”,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各类人才成长进步、创新创业搭建舞台,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无不遵循“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的规律,而中华文化也正是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创造中绵延不绝、涌现出一个个文化高峰。当前,随着文化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越发突出,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改革是文艺繁荣、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进一步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关键在于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中心环节。要着眼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鼓励引导文化工作者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成果。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优化文化生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磨砥刻厉的沉潜,鼓励匠心独运的探索,形成文艺作品和文化环境相互生成的生动情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文化建设中,驾驭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现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已成为人们参与文化创造、体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要加强研究、顺势而为,在呵护人民文化热情、创作才华的同时,把群众文化创作的澎湃能量聚合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上来,以辽阔的新大众文艺原野托举起新的高峰。  七、着眼全球变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国发展既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发展,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体现为文化的繁荣兴盛,对外体现为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深入展开,“全球南方”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一方面,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认同,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强大正能量;另一方面,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我国面临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更加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使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匹配,把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  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精心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领袖形象对外宣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大全球倡议等重要理念创新对外话语和叙事,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加快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推进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和传播,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提升对外发声专业性、穿透力。文化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国界、直抵人心。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优质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依靠文化文明的力量形塑世界对中国的正确认知。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承载着中华民族矢志复兴的精神图景,书写着新时代中国澎湃恢宏的文化气象,需要全党全社会凝心聚力、共赴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以思想的凝聚固信仰之本,以文化的创造铸时代之魂,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求是网
2025.041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都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自觉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各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在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中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倡导科学精神,弘扬新风正气。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道德问题。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密切跟踪意识形态动向,坚决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让主流思想舆论产生传播乘数效应。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有时仍然十分尖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上不但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还要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主动应战,牢牢掌握主动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防止给错误思想观点传播提供渠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敏锐,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坚决同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开展斗争。(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编审)来源:人民日报
2025.0327
3月7日,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针灸康复党支部走进中勘设计院,以“传承岐黄·守护健康”为主题,开展春季养生惠民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特色诊疗体验、香囊制作等多元化形式,为百余名职工及家属送上春日健康关怀。
2025.0310
11月7日14时,中国共产党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委员会党员大会在八楼大会议室顺利召开。院班子成员和全院230余名党员参加会议。
2024.1108
活动当日,门诊党支部医护人员为老人们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科普了秋冬季节健康养生常识,详细解答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方面的保健、治疗知识,并在现场与老人们积极互动,陪伴老人们唱歌、做游戏、朗诵诗词,整个现场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氛围。
2024.1019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