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夫谈中医养生之小暑养生》
避暑湿护心阳
宜:养心护阳、清热祛湿
忌:贪凉饮冷、情绪烦躁
当热浪裹挟着湿气席卷大地,蝉鸣声宣告着盛夏的正式登场,小暑已翩然而至。作为一年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它紧邻初伏,正是暑湿交织、阳气鼎盛的特殊时期。此时人体易感烦闷乏力,养生之道在于巧妙避开暑湿侵扰,同时精心守护心阳平衡。您是否渴望在闷热难耐的时节里,既能享受清凉舒爽,又能为身心积蓄健康能量?快跟随这份实用的小暑养生指南,开启一段活力充盈的夏日旅程吧!
一、饮食篇
小暑时节的闷热潮湿,常令人向往冰镇食物的酣畅淋漓。然而过度贪恋冷饮寒凉,或一味追求清热发散,如同悄悄透支体内的宝贵阳气,待到秋冬之际,畏寒肢冷等不适便可能悄然袭来。遵循“暑夏祛湿兼护阳”的智慧,才是小暑饮食的正解。不妨让餐桌多一些时令的馈赠:
清暑能手:
西瓜、黄瓜、丝瓜、冬瓜——如天然清泉,解暑生津,涤荡湿热。
祛湿伙伴:
荷叶、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助你清爽度夏。
养心安神:
莲子、百合、绿豆——抚平心绪,安神助眠,心静暑自消。
养生食谱:
荷叶薏米粥:荷叶的清香融入薏米、粳米,一碗粥品,清热祛湿,唤醒慵懒脾胃。
冬瓜扁豆汤:冬瓜的清爽搭配扁豆的温厚,与猪骨同炖,消暑利湿,温补而不燥。
凉拌黄瓜丝:脆嫩黄瓜佐以蒜泥香醋,简简单单,却是开胃消暑的夏日妙品。
莲子百合羹:莲子百合与冰糖的温柔邂逅,清心润肺,为夜晚送来宁静安眠。
茶饮之韵:
荷叶茶:取鲜荷叶煮水,清香袅袅,清热祛湿,宁心入定。
绿豆薄荷饮:绿豆的甘凉邂逅薄荷的清凉,是解渴消暑、清热解毒的天然佳饮。
茯苓薏米水:茯苓与薏米共煮,温和有力地健脾利湿,为身体筑起防御屏障。
舌尖上的提醒:冷饮冰果浅尝辄止,过量易伤脾胃阳气;烧烤油炸之物暂且少食,以免火上浇油,内热丛生。
二、起居篇
小暑时节的阳光,仿佛带着“穿透力”,稍有不慎,暑湿之气便可能侵扰心神。汗出涔涔后,头重心烦、精神萎靡之感也容易乘虚而入。
养生之道在于:
巧避烈日锋芒:避开日头最烈的时段(12点至14点)出行,遮阳伞、防晒霜是必不可少的“清凉护甲”。
午间“充电”时光:午后小憩片刻,既能避开酷热巅峰,又能为疲惫身心按下“重启键”。
心静自有清凉境:保持平和心态,犹如在心底装上一台“静音空调”。轻音乐流淌、静坐冥想片刻,都是抚平烦躁、涵养心阳的好方法。
睡眠避风守阳气:安睡时腠理开张,需谨防风扇直吹、空调过冷或贪凉露宿,让风寒湿邪无机可乘。请记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让身体在舒适的微风中安然入梦。
三、运动篇
不想在酷暑中大汗淋漓,又想活动筋骨唤醒活力?这套“翘足舒筋式”养生操正是小暑时节的理想选择:
跪坐垫上,双手自然搭膝,头正颈直,呼吸放缓,全身松沉。
下巴微收,头顶引领,身体缓缓立起成跪姿。
脚尖回勾,重心左移,提起右腿向前踏地。
重心后移,臀部轻落于左脚跟上,双手顺势下落体侧,指尖点地支撑。
提起右腿,向前缓缓踢出,绷直脚尖。
脚尖回勾,稍停;再伸展,稍停。如此重复勾伸三次。
换左腿练习,左右各一遍为一组,共做三组。
小暑一过,伏天的序幕便徐徐拉开,这也昭示着“冬病夏治”的黄金窗口已然开启。其中,三伏贴是备受推崇的传统调理法。
今年三伏贴贴敷时间
初伏: 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 7月30日-8月08日
末伏: 8月09日-8月18日
伏后固本:8月19日-8月28日
养生外用品
桂萸归元泡脚包:
嘴里冒溃疡疼得吃不下饭,双脚却总是冰冰凉凉?这个方子专为“冰火两重天”体质打造。用肉桂、吴茱萸搭配牛膝、磁石,就像给身体安装了平衡器,把上涌的虚火往下引,让你告别“口疮+脚冷”的尴尬日常。
防蚊香囊:
夏天蚊子太嚣张?驱蚊神器来啦。艾叶、白芷、薄荷等8味天然草药凑成“驱蚊天团”,往包里一放,清香四溢还能防暑,走到哪都不怕蚊虫“贴贴”~
祛湿轻身贴:
总感觉身体像灌了铅,整天没精神?大便黏马桶、脸油肚子大?这款祛湿贴堪称“身体清道夫”!炒苍术、厚朴等药材强强联手,帮你赶走湿气、畅通气血。无论是减肥困难户,还是被水肿、乏力困扰的打工人,贴上它,轻松开启轻盈生活~
《小暑祝福语》
小暑时节暑气升,养心避湿莫放松;
瓜果清热宜常食,午休静心避炎阳;
晨起舒筋活气血,香囊驱蚊夜安眠;
心平气和自然凉,健康一夏乐无忧!